發布時間:2024-03-22瀏覽次數:7020
2023年10月,廣西投資集團旗下中恒集團子公司廣西梧州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中華跌打丸制作技藝,成功入選第九批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中華跌打丸的組方傳承已有250余年歷史,梧州制藥的生產制作歷史至今也有70年。一顆小藥丸究竟蘊含著哪些中醫藥智慧和非遺魅力呢?
梧州,古稱蒼梧郡,地處潯江、桂江、西江三江交匯處,境內日照充足、山高林密,土層深厚,雨量充沛,氣候溫熱潮濕,適合中草藥的生長,是嶺南中草藥生產、流通的匯集地,廣西中藥工業的發源地。
中華跌打丸源于南少林寺古方“急性子散”,藥方在清乾隆年間傳入廣西,并經由陳氏在梧州地區傳播。陳氏后獻方于梧州市中藥廠,經調整組方后批量生產,成為今天的中華跌打丸。
中華跌打丸制作技藝運用中醫學中所指的“使血脈流動,筋絡宣通,則氣機有沖和之致,而病自愈”的機理,遵循四氣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的獨特法則,從內治入手,調節損傷局部之氣血。藥丸采用32味中草藥,經清洗、干燥、粉碎、煉蜜、混粉、制丸等20多道工序制成。
中華跌打丸早在1995年就被列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之后入選《中國藥典》,榮獲“中華老字號產品”“廣西老字號產品”“廣西名牌產品”等稱號,享有“中華民族醫藥瑰寶”的美譽。
梧州悠久的歷史人文為傳統中醫藥積淀了深厚底蘊,優質的生態環境為中草藥種植提供了良好條件,梧州也成為嶺南中草藥生產、流通的匯集地,廣西中藥工業的發源地。中華跌打丸從梧州制藥的起家產品,發展為如今享譽國內外的名牌產品,離不開歷代傳承人和制藥工匠對產品和制作工藝的傳承創新。
上世紀60年代,梧州市衛生局牽頭對組方進行調整,原27味藥材組成的處方經增減部分藥材后,形成了由金不換、田基黃、牛尾蕨、鵝不食草等32味藥材組成的處方。梧州制藥歷代制藥工匠發揮集體智慧,不斷對中華跌打丸制作工藝進行革新,并于2017年引進了兩套機械化聯動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1億丸,且生產過程質量更可控。
目前,中華跌打丸制作技藝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有200余人。第五代傳承人雷潔萍與團隊協作改進了產品包裝工藝,由手工蠟紙包丸、入殼蘸蠟改為機械扣殼蘸蠟,增強其密封性及提升貯藏質量;并開展多項技術攻關,改善蜜丸的軟硬度,使產品口感更佳。同時,她還創立了“雷潔萍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帶頭開展“名師帶徒”活動,實施傳、幫、帶,培養制藥生產線的多面手。
如今,中華跌打丸制作技藝由獨特的傳統手工作坊工藝發展為現代工業化大生產,還在傳統大蜜丸劑型基礎上,相繼研發出小蜜丸、水蜜丸、水泛丸、酒劑等品種,進一步豐富了產品線,銷售覆蓋全國30多個省區、直轄市,并出口東南亞地區,產品年均銷售過千萬盒。
廣西梧州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華跌打丸制作技藝非遺項目的保護單位,正通過厚植非遺傳承人才基礎、構建多樣性的項目保護體系、設立專項資金等措施,加強對該非遺項目的傳承、展示和保護。
梧州制藥現有從事中藥現代化生產工藝研究工作的相關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達300余人。公司在2022年設立中華跌打丸專家傳承工作室,為傳承人搭建一個銳意創新、攻堅克難、展示才能的陣地,旨在通過“傳幫帶”放大品牌效應,培養出更多的中醫藥先進人才和技術能手。同時,公司形成了完善的人才梯隊,將傳統師承與現代中醫藥高等教育相結合,將傳統中醫藥學理論、現化化生產實踐與科研創新成果相互融合,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現化中醫藥人才隊伍。
梧州制藥建設了面積為12萬平方米的中華跌打丸生產車間,項目配備研發樓,擁有4個國家級研發平臺、6個自治區級研發平臺,與暨南大學等5家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平臺,目前擁有96項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外觀設計專利,形成了集歷史展示、生產展示、文化交流、研學等為一體的非遺項目保護體系。
為了支持非遺保護工作有序推進,梧州制藥設立專項資金,2021年投入資金近500萬元,開展中華跌打丸二次開發、質量標準提升、現代藥理藥效研究以及新功效開發等科研實踐活動,并加大項目的宣傳力度,提升中華跌打丸“中華”商標的品牌效應,推動項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未來,梧州制藥將不斷加強對主要傳承人和傳承群體的培養,持續開展中華跌打丸的質量提升工作,創新產品開發應用。同時,加強品牌宣傳和學術推廣,不斷增強中華跌打丸制作技藝的社會影響力,將這一老字號品牌代代傳承,發揚光大,推動中藥制劑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煥發新生,助力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投資者聯系電話:0771-2742275
辦公室聯系電話:0774-393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