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7-23瀏覽次數:5193
7月23日,《 人民日報 》第 12 版“遼闊的大地 多彩的非遺”欄目推出報道《土布軟 舒席涼 颯颯清風藥膳香》,其中介紹了廣西梧州龜苓膏相關情況。摘編如下:
廣西梧州龜苓膏:傳統藥膳 清熱解暑
本報記者 祝佳祺
黑色果凍般的龜苓膏切成小塊放入鮮奶,撒上紅豆、西米、五彩芋圓,一份“八寶龜苓膏”就做好了。
盛夏,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梧州雙錢龜苓膏非遺體驗店,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最近天氣濕熱,人容易上火煩躁,吃點龜苓膏下火祛濕。”南寧市民朱夢說。
龜苓膏,因主要原料是龜和茯苓而得名,在此基礎上搭配涼粉草、金銀花等10余味中藥材,是嶺南地區歷史悠久的傳統藥膳,也是當地人的夏季必備美食。
龜苓膏配制技藝流傳已久。據《梧州市志》記載:“梧州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量多,人們易感染熱毒、濕毒,引起身體不適。市民有服用以龜、茯苓等多種中草藥熬制的龜苓膏預防和治療熱毒、濕毒的習慣。明末清初,市場上就有出售‘龜苓膏’的店鋪。”
2021年,龜苓膏配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廣西雙錢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廣西梧州雙錢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錢產業”)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好的龜苓膏顏色黑亮,入口嫩滑有彈性,有一股淡淡的藥香味。”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梧州龜苓膏代表性傳承人莫桂堅是梧州人,從事龜苓膏產品生產近30年。他介紹,傳統龜苓膏制作需經選材、處理、洗藥、碾磨等多道工藝,對操作者的經驗和手法要求很高。
現在,在梧州龜苓膏生產車間,從提取、配料、煮膏、充填、殺菌、包裝到輸出成品,數字化、標準化流水作業讓龜苓膏得以大批量生產,銷往29個省份以及15個國家和地區。
“借助先進的檢驗儀器就能精準判斷物料的品質,保障選品質量。”雙錢產業質量管理部副部長顏月月表示,“我們還參照古法,摸索出一套標準化的操作規程和工藝參數,讓機械生產的龜苓膏達到手工制作的質感。”
現在,一批年輕從業者已經接過了傳承龜苓膏制作技藝的接力棒,顏月月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3歲的她已是龜苓膏配制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不僅掌握了傳統龜苓膏配制技藝,還參與產品的研發和技術創新,根據年輕人喜好研制了荔枝龜苓膏、雜糧龜苓膏等新品。
最近她還利用自身食品專業的優勢,參與研究龜苓膏重要原料涼粉草本土化種植與加工,希望實現原料的質量可控,確保產品質量穩定。
“希望更多人吃上品質好、健康的龜苓膏,也要讓更多人了解龜苓膏這一非遺背后的歷史文化。”顏月月說。
投資者聯系電話:0771-2742275
辦公室聯系電話:0774-3939036